• 北京首页 > 北京文化 > 文章正文
  • 秦始皇兵马俑"三十而立" 呵护世界第八大奇迹

    2015/4/30 0:00:00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在线
      秦始皇兵马俑“三十而立”

      2009年,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修复后已站立三十载的兵马俑依然威风凛凛。1974年3月,秦始皇兵马俑以“粉身碎骨”的方式被发现面世。经过考古工作人员五载艰辛发掘修复,1979年10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时,数百件兵马俑终于以站立的姿态迎接世人——

      排列整齐的战阵、神情各异的战士、鲜明光亮的铠甲、鞍辔在身的战马……让人仿佛回到2200多年前秦国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激烈厮杀的场景中,而它们,应该是整装待发的虎贲之师……能引发今人无尽遐想的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

      当一拨又一拨中外游客来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观光造访时,他们中相当多的人可能不曾想到那些看似完整无缺的兵俑、陶马,在当初重见天日时,竟然是支离破碎、被掩埋在黄土深处的大大小小的陶片。

      2009年,对于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而言,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年。1979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成开馆,当时迎接参观者的是首批历经数年修复而站立起来的数百件兵马俑,时隔30年后的2009年,是它们新生的“而立”之年。同时,一个全新的机构——秦始皇陵博物院成立了,这意味着包括兵马俑博物馆在内的秦陵大遗址保护的组织架构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回首兵马俑修复与保护所经历的艰辛与枯燥,几代文物保护人员感慨万千。

      化碎片为整体

      修复兵马俑:在泥土中筛选0.5克的碎片

      1974年3月,当时的陕西省临潼县晏寨公社下河大队西杨生产队组织村民在秦始皇陵墓东侧1.5公里处,打一眼机井用于浇灌农作物,在挖掘中,村民们不断挖出陶质碎片,其中包括人的肢体及马匹躯体等。时任新华社记者的蔺安稳刚好从北京返回陕西临潼探亲。在见到当地文化馆工作人员修复的陶佣并得知相关信息后,蔺安稳禁不住为之一震。他随即写了一篇题为《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的内参,向中央报告秦俑的出土和秦始皇陵的破坏情况,引起中央高度重视。后经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精心勘探和试掘,发现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大型兵马俑坑(即现在的一号俑坑),里面埋藏着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6000件。这一重大发现立即轰动世界。

      以1975年修复的3件兵马俑为例,几位资深的工作人员回忆起当年“化碎片为整体”的过程。当时,新发现不久的两件武士俑和一匹陶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青铜器展览”的特别展品,于同年11月赴日本展出。那次修复的两件武士俑除头部完整外,其中一件破碎成73块,重148.7公斤;另一件破碎成153块,重180.6公斤;而陶战马破碎成101块,重229.4公斤。这些碎块最重的有44.3公斤,最轻的只有0.5克。其中那些很小的碎片一时半会儿难以找到,工作人员用上铁筛子,一遍又一遍将泥土上筛,最终如沙里淘金般,将所有部件收罗齐全。而将这些零零碎碎的残破陶块修整复原成体高身重的兵马俑,更属不易。

      在整个修复过程中,11位工作人员集中人力,打破机械的分工,利用旧铁钉、废锯条充当工具完成了陶块的初步清洁工作;采用残砖、破瓦试验黏接效果:黏接小块时利用木箱、砂土作固定器,拼接大块时则用麻绳、木棍绞紧捆牢。为了使修整复原后的兵马俑保持原样不走形,要保证每一黏接处都严丝合缝。兵马俑的碎块多,不可能一次全部黏接好,必须由小拼大、由脚到头逐步黏接……最终耗时28天,工作人员完成修复任务。

      据介绍,秦始皇兵马俑是由3个大小不同的坑组成,分别编号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3个俑坑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坑内共有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8000件,实用兵器数以万计。当这些在地下沉睡了2200余年后的兵马俑重新面世时,几乎全部是“粉身碎骨”的状态。由于建筑物坍塌,兵马俑被砸得东倒西歪、肢体零碎,又经长期压埋,受地下水和各种盐类的腐蚀,陶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虽然修复技术不断进步,但时至今日,要完全修复好一件兵俑,需要3位专家3到4个工作日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目前,一号兵马俑坑已发掘了1/3,三号兵马俑坑已全部发掘,二号兵马俑坑正在发掘。3个俑坑内现已出土陶俑、陶马2000余件,各种青铜兵器4万余件,还有大量的兵马俑正期待着专家们“妙手回春”。

      化腐朽为神奇

      还原2200年前的戟;铜车马修复堪称文保领域一绝

      今年3月24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向外界宣布:经过文物保护专家历时一年的工作,一件在一号坑发现的、长达2.87米的青铜戟修复完成。

      据文物修复保护专家介绍,1986年,在秦兵马俑一号坑发现了一件保存完整的戟。在刚被发现时,木戟柄已经腐化,与周围的泥土混为一体。20多年前已经发现,缘何一直没有进行修复?有关专家表示:戟柄与泥土混为一体,依据当时的技术,只能运用石膏加固法来提取,但石膏加固对后期将石膏与戟柄进行剥离增加了难度,还容易对木柄造成损失。直到2007年,他们才运用“环十二烷碳酮整体提取”的方法进行提取修复,对戟杆的木头提取没有产生影响。

      如今,修复好的戟保存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内,戟通长达2.87米,矛长17.8厘米,戈胡长14.9厘米。戟柄上红色漆鲜艳依旧,木纹清晰,历经2000余年依然锋利无比,是国内保护修复最好的一件完整的青铜戟,成功再现了秦代冷兵器的原貌。在戈的两面,还分别刻着“四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詟丞我工可戟”。据《史记》记载,寺工相当于兵器的主造工程师,属于宫廷服务的官置机构,该机构仅出现在秦始皇二年至二十一年,应该为吕不韦作为相邦时监制而造,这两处铭文的发现,验证了《史记》的记载。

      作为兵马俑博物馆的又一项“镇馆之宝”——一组两辆的铜车马,其修复与保护也堪称中国文物保护领域的一绝。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约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按照发现的顺序,被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当时皆被埋在7米深的坑里,外面用一个木椁装着。出土时,因木椁腐朽、土层塌陷,两辆铜车马都残破严重。其中一号车残破1338片,断口1459个,破洞61处;二号车残破1555片,断口1877个,破洞92处,所有部件几乎无一完整,大部分构件都已变形,并锈蚀严重。1983年,秦陵考古队完成了二号铜车马的修复工作。

      而一号铜车马的清理工作于1987年全面结束,由保管部协同有关技术人员进行全面修复。修复人员在坚持“整旧如旧”的原则下,沿用文物传统的修复技术,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运用黏接、焊接、机械连接技术,对破损特别严重且负载重的部件,在管状空腔中插放了加强件,使加强件处于隐蔽部位,此种工艺的设计施工,在文物修复领域为国内首先使用。同时,还对铜车马彩绘进行了加固保护。

      从1988年一号铜车马成功修复,至今已陈列展出21年,监测结果显示,车体未发生开裂、脱胶等损坏,彩绘层也未再脱落。专家认为,相关修复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化瞬间为永久

      彩绘的保护:中德合作留住精彩

      大凡参观过兵马俑的人们,对于少数陶俑脸部残留的彩绘或许还记忆犹新。其实当年的兵马俑每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陶俑的战袍上绘有朱红、桔红、白、粉绿、绿、紫等色,裤子绘有蓝、紫、粉紫、粉绿、朱红等色,陶俑的颜面及手、脚面颜色均为粉红色,表现出肌肉的质感。截至目前,只有不到20个秦俑的彩绘被整体保护下来。究其原因,历经2000余年的自然与人为破坏,其彩绘在地下时已大多剥蚀脱落。

      多年来,彩绘的保护成为秦俑文物保护工作中一项迫切的重大难题。为保护彩绘,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成立了彩绘保护科技课题组,并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开展合作,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彩绘的层次结构、物质组成、彩绘工艺以及损坏机理。

      1999年9月,在二号俑坑发现的跪射武士俑头,除发须、瞳仁是黑色外,脸部涂有绿色彩绘,这就是后来驰名海内外的“绿面俑”。

      据秦兵马俑博物馆总工程师周铁介绍,在德国专家的合作参与下,文保人员对绿脸俑采用了抗皱缩剂和加固剂进行保护。具体来说就是,选用毛质较软的小毛笔,先用毛笔蘸水点湿彩绘,待水逐渐吸入时,再点涂特别配制的保护剂。经精心清理和保护,呈现出的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彩绘兵马俑的绿脸俑头,其脸部、颈部全为粉绿色,双耳为浅绿色,眉毛、胡须为黑色,眼睛黑白分明。至今其彩绘色调无变化。

      中德两国合作完成的彩绘保护这一成果在2002年通过中国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技术鉴定,认为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近年来,这一技术成果在汉阳陵的彩绘俑、凤翔的唐代彩绘俑等珍贵文物保护上得到推广。

      化忧虑为行动

      永久的话题:呵护“世界第八大奇迹”

      从2005年起,“兵马俑百年后变煤坑”“兵马俑身上发现48种霉菌,不消除将全军覆没”等传言不时而起,连续的流言在让秦始皇兵马俑获得了持续关注度的同时,也让公众心生疑问:究竟是相关文物保护工作做得不够,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会员专区 - 客户服务 - 疑难解答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7-2019 www.bjol.com.cn 北京在线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664-0084 爆料QQ:165687462
    中国·北京 粤ICP备15080520号